声明: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黑马配资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,请知悉。
1955年的授衔仪式是大事儿,名单上的人都是提前好几年斟酌的,可毛主席拿起名单看了看之后,便询问:“周骏鸣怎么不在?”
这个问题,在场的人没人敢回答,毛主席眼神再次落到名单上,估计是猜到了原因,那么原因是什么呢?
周骏鸣,1902年出生在河南一地主家庭中,生活富裕,门第显赫,自小是吃穿不愁,他在家里排行老三。
别看他生的好,但却不养尊处优,什么苦也都能吃得了。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读书,周骏鸣也是,自小就被送入私塾读书。
但那时正逢战乱年间,国家局势不稳,战火四起,民生民不聊生,许多爱国青年都投身于革命运动当中,周骏鸣也参与其中。
他17岁那年,听说了国家局势,正是需要青年做贡献时,他毅然决然放弃读书,要投身军队中。这遭到了家人的反对,对此他的回答是:“文人没用。”
说完转身就去了冯玉祥的西北军,这个军队可是军阀部队,贪污腐败是常事儿,军阀风气天天都能体现出来。
在西北军待着的那段时间里,周骏鸣见识到了什么叫“军阀”。周骏鸣有勇有谋,又读过书,也是个人才,在部队中很快就升了上去,到1931年时,他已经是一个连长了,也握有实权,在军事方面也有了一定的造诣。
他实在是看不惯西北军大部分人的做派,他们当中有些人杀人不眨眼,贪污腐败成性,一些军官为了私吞大批粮饷,居然把在前线拼命的战士给活活饿死。
那天黑马配资,周骏鸣看到了远处河边黑压压的一片,他深知那是什么,但心里的怜悯还是让他忍不住的走过去,那些都是饿死的士兵,没有人帮他们埋到地下,就这么在河边堆着。
周骏鸣愣是在河边站了一夜,心里五味杂陈,充满着悲伤,这些人可都是鲜活的生命啊,没死在冲锋路上,却死在了个人的私欲上。
于是在1931年的一天,周骏鸣决定起义,碰巧当时红军能接收起义部队,所以周骏鸣就带着部队加入红五军团了。
到了红军部队里,周骏鸣才知道什么叫人民的部队,周骏鸣参加了一场会议,会议上毛主席的一句话让他记了十几年。
毛主席说:“我们打仗是为了群众,不扎根群众,红军是撑不久的。”,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周骏鸣的心灵,这才是他想要效忠的部队。
会议结束后,这句话迟迟浮现在周骏鸣的脑海中,回到住处后,周骏鸣拿起笔就把这句话给写了下来,每天都带在身上,一带就是十几年。
1925年,正是因为红五军接收的起义部队多,所以出现了很多人员问题,有的人还带着之前部队的坏习惯,喜欢贪污。
有的人忍受不了红军的艰苦条件当了逃兵,这样的部队即便是拉到了战场上也只是炮灰,人心不齐,干什么都白搭。
所以,军委决定重新整改,将有问题的人都遣散了。周骏鸣的表现一直不错,但他的家庭成分是地主,于是部队就把他划为了“家庭身份复杂”这一类,要给予遣散。
周骏鸣自然是不愿意离开部队的,他知道这个时候找谁说都没用,便想到了毛主席,他和毛主席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谈话,说出了自己的想法。
周骏鸣出身成分不好是事实,这无法改变,所以毛主席的意思是,还是让周骏鸣离开,但是不要停止革命,让他去外面去拉起队伍黑马配资,建立根据地,照样可以实现心中的抱负。
红军和军阀最不同的一点就是纪律严明,周骏鸣知道无论他再想留下都没用,便采纳了毛主席的建议,回到了家乡河南。
回去后,周骏鸣利用自己对当地的熟悉度,展开了农民运动,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豫东地区组织了暴动。
他的名声被传了出去,被敌人知晓,1934年,周骏鸣因被叛徒出卖而被逮捕,敌人软硬兼施拷问了他三天三夜,但他都只字未说。
同在一个监狱里的,还有兰德修,从兰德修的口中,周骏鸣得知叛徒会以“假省委”的阴谋,去诱捕更多的同志,若是情况一直这样下去,势必会有更严重的事情发生。
为了不让其他同志再被逮捕,周骏鸣和兰德修商量后,决定“假合作”,意思是假意说要和敌人“合作”,然后能被“假释放”,出去后,便去揭穿敌人的阴谋,以保住更多的同志。
这件事情办好后,为了不给战友带去麻烦,周骏鸣便进入铁幕山内,切断了自己与外界的一切联系,他认为自己的身份太过敏感了,若真是连累到人了,他认为会是自己的罪过,这不是他想看到的。
在山里,他也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,几个人便搜罗了一些枪,然后在那座山里和敌人打起游击。白天他们在山洞内养精蓄锐,晚上就下山去偷袭敌人的营地,拿走敌人的枪弹和粮食,扩充了自己的队伍。
不过队伍中有人有些误会,以为周骏鸣的队伍是土匪,还想去做打家劫舍的勾当,周骏鸣严厉呵斥,说他们不是土匪,而是红军,正儿八经的人民部队。
周骏鸣的队伍达到一定程度后,声名远外,连在延安的毛主席都知道了,一听是周骏鸣,就让人把他叫过来,了解具体情况,毛主席认为周骏鸣干的不错。
后来周骏鸣的部队被编入了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,开始上阵杀敌,周骏鸣很积极,有什么任务抢着执行,他将能执行任务视为党组织的认可。
1939年,周骏鸣拼尽全力在半塔坚守了三天三夜,损失惨重,但圆满的完成了任务,陈毅说周骏鸣守着的更是我们南线的命脉。在解放战争后期,周骏鸣多次立下战功,做出了关键贡献。
1955年9月27日,授衔仪式正式举行,可是名单上却没有周骏鸣的名字。
那时评定军衔有三个标准,一是革命资历,二是战功表现,三是现役职务。周骏鸣当时是红军时期团长,新四军的副团长,又是华东军区副参谋长,战功赫赫,理应是中将。
可是名单谁看了都得问一句:“周骏鸣呢?”、“老周怎么不在?”,包括毛主席,毛主席询问后,没人敢回答,毛主席又追问了一句:“因为历史问题?”,还是没人敢回答。
原来在周骏鸣的档案中,有一条是“1935年假投降事件”,这个便被认定是“历史问题复杂”,评价是“保留意见”。
其实周骏鸣知道自己有这一问题,所以他也写了申请,要求调离军事系统,到地方工作,对此也有人对他进行了猜测,各种说法都有,有说他是心虚,害怕问题暴露,也有人说他与世无争,对此周骏鸣只有一句话:“只要不影响别人就好。”
毛主席也不再询问,开始沉默,满眼的遗憾……
周骏鸣晚年生活平淡,还算安稳,是正省级离休干部,2003年11月9日19时,周骏鸣在郑州逝世,享年102岁。
信息来源:周骏鸣 2018-06-28 17:45来源:驻马店网
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