瑞银网配资
文 | 江来
来源 | 看电视
7月27日播出的《亚洲新声》总决赛中,历时数月、经过五大赛区的音乐旅程,终以日本选手迷悠奈斩获加多宝《亚洲新声》年度总冠军落幕。迷悠奈捧起总冠军奖杯的瞬间,来自亚洲各国的选手们相拥在舞台中央。这一跨越国界、超越竞争的美好画面,生动诠释了这场音乐之旅的真谛。
如同迷悠奈与周菲戈在终极对决中强调的“约定超人”的友谊重于比赛结果,在这一刻,胜负的界限早已被跨越国籍的欢呼声溶解。在这个亚洲首档跨国歌手文化交流节目中,音乐竞技场转化为文化熔炉,比起奖杯,更珍贵的是这场始于音乐、终于羁绊的青春旅程。
邮轮汽笛鸣响,星空下的甲板舞台留下的不仅是年度冠军的名字,更是一幅用歌声编织的亚洲青年群像,以及一档音综对行业创新边界的勇敢突破。
跨越语言的和弦:当音乐成为超越巴别塔的密码
总决赛的帮唱舞台,成为始终致力于构建“文化融合试验场”的《亚洲新声》推出的全新跨文化改编与共鸣范本。
曾以“新声守擂人”接受新声挑战的黄龄,再度回归《亚洲新声》,与芳美芝合作演绎越南的现象级神曲《漂浮》,并特别设计了中文唱词段落,在中越建交75周年上演了一版特别合作舞台;
希林娜依·高和迷悠奈选择的中日双语版《Love Is Over》,充分保留了日文版原曲韵味和中文版的独特意境瑞银网配资,日文段落让年代感顺着音符流淌,中文歌词精准延续原曲的忧伤内核,两种语言、不同音色在同一旋律里交织碰撞、完成情感接力;
在马来西亚才女唱作人戴佩妮的帮助下,可楼一贯的柔美古风音乐风格,在合作曲《一个人的行李》中充分展现了青春洒脱的一面,将“旅途中的孤独感”转化为“结伴看世界”的欢快表达。可以说,节目推动着文化融合的创造性实践,奏响一曲曲亚洲团结的交响乐,而总决赛帮帮唱舞台又将跨文化共情的力量推向了高潮。
从张靓颖与Jessie J“神仙打架”搭档献唱《Flashlight》《You Ain’t Right》、展现东西方极致嗓音碰撞起,跨越国度、语言、文化隔阂的音乐合作与交流便在《亚洲新声》舞台上屡屡上演。
复赛合作舞台中,迷悠奈、周菲戈曾携手演绎中日双语版《海阔天空》,赋予经典曲目新生;可楼与芳美芝巧妙融合越南民谣与中国武侠风韵,王泓昊与泰国歌手佛乐华Flower.far在以中泰双语演唱大热OST《诀爱》前,带她深入成都小巷感受烟火气息……语言不同、风格迥异的音乐在舞台上交融,背后藏着无需翻译的强烈共鸣,而这种情感共鸣,正是音乐跨越语言障碍的强大力量的生动体现。
邮轮的排练室里,更加生动、真实的文化碰撞,几乎每天都在上演。用手势比划编曲思路、为异国队友翻译歌词的场景,早已超越了胜负本身。他们或许要靠翻译器才能说清“转调”的专业术语,但当旋律响起时,彼此眼中闪烁的光完全一致,语言的隔阂早已被旋律和节奏击碎。
节目中,邮轮每经过每一站点时,选手都会深入当地了解民俗民情、与音乐人交流、体验街头路演,这些经历都会转化为音乐养分融入后续创作和表演。在冲绳学三线琴、下龙湾采渔歌,“在路上”的成长让选手们的歌声兼有传统根系与海风自由。路演中,《月亮代表我的心》的经典旋律被亚洲多国选手即兴拾起,多种语言编织同一首旋律的自发性艺术对话,成为节目“文化破壁”的标志性场景。
《亚洲新声》仿佛是一个充满魔力的文化熔炉,不同的亚洲文化元素在这里相互交融、相互影响。音乐并非竞技的武器,而是凿穿文化壁垒、重建跨文化沟通的筹码。节目中那些跨越国界的合作舞台,不仅是成功的音乐改编和演出,更是不同文化打破隔阂、和谐共生的缩影,让青春的共鸣在亚洲版图上自由流动。
不被定义的面孔:标签之外的文化使者
《亚洲新声》的镜头呈现中,不见“日本选手”“越南代表”等简单标签,只有一个个拒绝被定义的鲜活个体。节目不要求选手背负文化符号的枷锁,而鼓励他们以个体经验重译传统,节目所刻画的也是每一个热爱音乐的“后浪”的成长历程。
当迷悠奈在总决赛演唱原创曲《必须活着》时,那个曾遭网络恶评“唱歌难听”的女孩,用近乎嘶吼的唱腔穿透非日语听众的耳膜。此刻的她瑞银网配资,只是一个唱出对事业的执着追求、内心挣扎以及强烈生存意志的年轻创作人。
这位叛逆歌者十五岁时就曾写出拥有超龄气质的《轻飘飘》,以中段设计骤停与深情独白打破常规套路。节目中的她,更用兼具爆发力与脆弱感的标志性沙哑声线,在击败“大魔王”凡希亚的同时,也击碎了“日系甜妹”的刻板印象。
这种对标签的突破,在每位选手身上都留下了印记。周菲戈曾因高音技巧被质疑“炫技大于情感”,而他在《飞鱼》中唱道“拒绝上帝给我赋予的样子”,经过声音随着浪涛起伏的邮轮之行后,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与自然、与内心对话的真诚歌者。
夺得“越南站歌王”的芳美芝,也在逐步突破“传统民谣歌手”的认知,她敢于突破音乐边界,尝试将《宇宙有你》融合说唱。在将越南传统游艺戏、南部西区民间歌谣等多元文化元素带到国际舞台的过程中,芳美芝并没有“文化输出”的沉重,只有“分享热爱”的纯粹。
蒙古选手大海的音乐选择,更凸显了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智慧。他没有把呼麦当作民族声乐武器反复炫技,而是让这种古老发声方式自然融入不同曲风,在不同风格的音乐表达中展现他在坚守文化根脉的同时,对于新鲜事物的积极接纳。
节目中对于各国选手的定位和呈现,消除了传统意义上跨文化交流中“代表者”的沉重负担,在以鲜活个体、包容多元重塑文化表达的叙事中,节目留下了用不同语言唱和的充满活力与希望的青春群像。那些更为生动、立体的瞬间,让“亚洲青年”的概念变得可触可感,他们不是官方宣传片里的符号,而是会笑会闹、有光芒有缺点的普通人。
Z世代的选手们以个体的身份,成为新时代的文化转译者和传播者。他们用音乐传递着各自国家的文化特色,在交流中相互启发、共同成长。
从节目前期日本选手堀优衣与中国歌手爱新觉罗·媚台上对决的惺惺相惜、蒙古选手大海与中国选手王泓昊互称“船上第一个跨国朋友”,到总决赛上爱新觉罗·媚与王泓昊返场演绎的《闪光的回忆》中,“唯有你曾给我美好的片段,像钻石一样在脑海中闪闪发光”唱出对跨国友谊的珍视,各国选手们更像带着文化基因的探险家,让跨文化交流变得更加轻松、自然、真诚。
节目中呈现的那些画面构成了最生动的亚洲青春图鉴,摆脱了标签化束缚的人物刻画,让亚洲青年的形象更加立体、多元。跨越国界的彼此交流与理解,也正是亚洲青年群像最动人的底色。
00后全面接管舞台:
音综的勇气与远见
《亚洲新声》的革新,始于一个大胆的决定:把舞台从封闭的演播厅搬到邮轮甲板上。这艘航行于亚洲多国海域的“音乐方舟”,彻底颠覆了音综的制作逻辑——没有虚拟布景,海浪就是天然的背景;没有隔音棚,海风就是流动的混响。移动舞台带来的挑战,恰恰成了节目最独特的质感。气候、地理、环境音被纳入录制体系,场景革命的颠覆性远不止于视觉效果的突破。
而更具革命性的是节目对音综“流量逻辑”的反叛和人才选拔机制的重构。节目严选的32组20-25岁亚洲歌者,以“实力+履历出色”的特质先声夺人:
越南民谣新星芳美芝曾获得过越南总理亲自颁发的奖项;哈萨克斯坦“铁肺天才少女”丹妮莉娅十二岁便代表哈萨克斯坦参加欧洲青少年歌唱大赛;日本选手中林芽依的百场巡演数据甚至超过部分当红偶像;中国选手张钰琪少年时期便崭露锋芒,在音综中斩获全国总冠军后转身进入伯克利音乐学院学习……他们用履历刷新着对于音综选手实力的认知。
《亚洲新声》对这样一群亚洲最会唱的年轻人的集结、塑造和推新,充分展现出了他们未被流量驯化的原生创造力,释放出了Z世代创作者的音乐自由。节目全然跳脱出过于依赖流量明星、翻唱热门歌曲成风的音综创作套路,将目光坚定地投向了充满无限可能的00后新声,让新人全面接管舞台,把“推新人”落到实处。
从行业视角看,《亚洲新声》的破局意义深远。它证明音综的创新不在技术炫技,而在对音乐本质的回归——它用邮轮的真实海景告诉观众,最好的舞台在天地之间;拒绝流量依赖,让00后新人证明,真诚而有实力的歌声比热搜数据更有穿透力;相信新人的力量,为选手提供的是更长远的成长土壤,以此培育亚洲音乐的生态雨林。
而这也是爱奇艺在音综生产领域深厚基因与创新精神的延续。从“新说唱”系列打破地下与主流的边界,到《我是唱作人》奏响原创音乐的强音,《乐队的夏天》让独立音乐走进大众视野,再到《我们民谣2022》推动民谣音乐破圈,对于音乐,平台始终在做“播种”而非“收割”的事,总有发掘“新声”的敏锐嗅觉与自觉担当。
作为爱奇艺音综矩阵的新成员,《亚洲新声》的创新绝非偶然,它延续了“破圈”基因且走得更远。节目将目光投向整个亚洲青年音乐生态和各样面貌。《亚洲新声》的出现,推动00后亚洲新声带着新的音乐理念、新的表演风格闯入大众视野,为音综生产和音乐行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从节目中走出的迷悠奈们,或许也能将亚洲音乐推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。
邮轮汽笛声里,亚洲音乐产业的新航道正在开辟。《亚洲新声》留给行业朴素而珍贵的启示或许是:当音乐回归连接人的本质,当舞台真正属于热爱它的年轻人,亚洲乐坛的新图景,正在这些或许青涩却分外坚定的歌声里,缓缓展开。
瑞和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